一、人流原則
當我們找到一個感覺還不錯的店鋪以后,可以在附近觀察幾天,早中晚的人流里都要做一個統計,從而初步判斷出該地段的客流量。
找到該地段相似或同行的店鋪,觀察他店里客戶的情況,主要包括門店的規模、客戶量、客單價、產品、風格等。
利用觀察的數據判斷自己的店鋪適不適合開在這個地段。
二、目標客戶原則
觀察人流量是作為一個初步的判斷,但并不是決定性的因素,這是很多創業者常有的誤區。
比如說,機場、車站這些地方的人流量夠大吧,開餐飲或者開超市的生意肯定好,但如果這里有一家美容美發之類的,基本就是找死。
所以我們在選擇位置后,還要觀察目標受眾群體的比例,還有他們經常出現的時間、形式等等。
三、可見性原則
有一個很有趣的現象,在深夜里,同樣是宵夜餐飲店,店鋪最亮的那家店,生意肯定不會差,這叫可見性。
對于一個沒有品牌的小店,一定要讓自己在同一排的商戶中顯得格外的搶眼,這就是很多人花重金做門頭的原因,也是很多商店晚上打烊了,但是門頭的燈還亮著的原因。
四、便利性原則
什么叫便利?就是剛好路過、或者隨便走兩步,就能買到自己的東西就叫便利。
舉個例子,便利店一般開在哪?你下樓或者走兩步就到了吧!但是,你會跑到隔壁小區或者幾公里外的便利店去買一瓶水嗎!
或者說,同樣的商品,一個走路就能到,一個開車才能到,去哪買?開車增加了顧客購買的成本,自然不愿意。
五、經濟性原則
關注贏銷參謀的老板本或者創業者們,應該沒有像王健林給王思聰5個億讓他創業、發展事業的吧,所以我還是希望經濟一點。
原材料的采購是否方便,材料的采購成本,材料的品質要求、配送情況等使我們需要考慮的問題,綜合以上形成采購優勢,少花一分錢,便是多了一分錢的利潤。
六、穩定性原則
我們都知道商圈的競爭力很大,為什么還有往里面擠呢?為什么衣服店要開得滿街都是?為什么有茶葉城、珠寶城等各種城呢,就是有一個群聚效應,能帶來穩定的消費群體。
另外,房東的人品情況、附近城建和居民的穩定性也是重點考慮因素。剛賺點錢房東就要漲房租,剛漲完房租門口要修路,修完路附近要拆遷,看你受不受得了。
此外,選店鋪也可以借勢。比如你開個飲品店,可以開在天天排隊的餐廳旁邊;或者你開個衣服店,可以開在超市旁邊。道理很好懂,效果很不錯~